西安浩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
菜单 Close 公司首页 公司介绍 公司动态 证书荣誉 在线留言 联系方式 在线招聘
您当前的位置: 网站首页 > 公司动态 >异麦芽酮糖醇在功能性糖果中的双歧杆菌增殖作用研究
公司动态

异麦芽酮糖醇在功能性糖果中的双歧杆菌增殖作用研究

发表时间:2025-10-09

功能性糖果作为“零食+健康”的跨界产品,需在保证适口性的同时实现特定生理功能,而异麦芽酮糖醇(Isomalt)凭借低热量、低龋齿性的特性,不仅是蔗糖的优质替代甜味剂,更能通过肠道发酵为双歧杆菌(肠道核心有益菌)提供“增殖支持”,成为功能性糖果的理想功能原料。通过解析异麦芽酮糖醇对双歧杆菌的增殖机制、糖果基质中的稳定性与协同效应,可明确其在功能性糖果中的应用价值,为“甜味供给+肠道健康”双功能糖果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。

双歧杆菌的生长依赖肠道内的“可发酵碳水化合物”(益生元),异麦芽酮糖醇虽非传统益生元(如低聚果糖、菊粉),但其独特的代谢特性使其能通过“肠道选择性发酵”与“微环境优化”双重途径,为双歧杆菌创造优势生长条件,具体机制聚焦“不可消化性、发酵产物调控、有害菌抑制”三个维度。

一、小肠低消化特性:为双歧杆菌保留“专属碳源”

异麦芽酮糖醇的分子结构(葡萄糖基与山梨糖醇/甘露糖醇通过α-1,6糖苷键连接)决定了其在人体小肠内的低消化性 —— 人体小肠分泌的消化酶(如蔗糖酶、淀粉酶)仅能水解α-1,4糖苷键,无法分解α-1,6糖苷键,导致其在小肠的吸收率仅为 60%-70%,未被吸收的 30%-40%可完整进入大肠。而双歧杆菌作为大肠内的优势菌群,可通过自身分泌的“α-1,6糖苷酶”高效分解异麦芽酮糖醇,将其转化为葡萄糖与多元醇,作为自身生长的碳源与能量来源;反观肠道有害菌(如大肠杆菌、梭状芽孢杆菌),因缺乏α-1,6糖苷酶,无法利用异麦芽酮糖醇,只能竞争其他碳源。体外培养实验显示,在含 1%异麦芽酮糖醇的培养基中,双歧杆菌(Bifidobacterium longum)的菌落数在48小时内从10CFU/mL增至10CFU/mL,增殖倍数达 1000 倍,而大肠杆菌的菌落数仅从10CFU/mL增至10CFU/mL,增殖倍数仅10倍,证明异麦芽酮糖醇可作为双歧杆菌的“专属碳源”,实现选择性增殖。

二、发酵产物调控:通过短链脂肪酸优化肠道微环境

未被小肠吸收的异麦芽酮糖醇进入大肠后,会被双歧杆菌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(SCFAs),主要包括乙酸、丙酸与丁酸,这些产物可从“pH调节”与“细胞信号激活”两方面优化肠道微环境,进一步促进双歧杆菌增殖。一方面,SCFAs 可降低大肠内pH值(从7.0降至5.5-6.0),而双歧杆菌偏好酸性环境(适宜pH 5.5-6.5),酸性条件可激活其体内的“应激保护基因”(如dps基因),增强细胞对环境的耐受性,同时抑制有害菌(多数有害菌合适pH7.0-7.5,酸性环境下生长受抑);另一方面,乙酸作为主要 SCFA(占发酵产物的 60%-70%),可通过激活双歧杆菌的“乙酰-CoA 合成酶”,促进能量代谢与细胞分裂,加速菌群繁殖。体外pH调控实验显示,在含1%异麦芽酮糖醇的模拟大肠环境中,发酵48小时后 pH 值降至5.8,双歧杆菌的活菌数较中性环境(pH7.0)提升2倍,且细胞存活率(经胃酸、胆汁处理后)从50%提升至80%,证明SCFAs介导的微环境优化可显著增强双歧杆菌的增殖能力与抗逆性。

三、有害菌抑制:减少竞争压力,保障双歧杆菌优势地位

肠道内菌群的生长存在“营养竞争”与“空间竞争”,异麦芽酮糖醇可通过“直接抑制有害菌”与“削弱有害菌毒力”,减少其对双歧杆菌的竞争压力,保障双歧杆菌的优势地位。一方面,异麦芽酮糖醇的发酵产物(如乳酸、乙酸)可破坏有害菌的细胞膜完整性 —— 体外实验显示,含0.5%异麦芽酮糖醇发酵液的培养基中,大肠杆菌的细胞膜通透性增加40%,细胞内容物(如蛋白质、核酸)泄漏量提升30%,导致有害菌生长速率下降50%;另一方面,异麦芽酮糖醇可抑制有害菌毒力因子的表达,如减少大肠杆菌的“黏附素”(fimH基因编码)合成,降低其在肠黏膜的黏附能力,减少空间竞争,为双歧杆菌提供更多定植位点。动物实验(小鼠模型)显示,连续7天喂食含5%异麦芽酮糖醇的饲料,小鼠大肠内双歧杆菌数量较对照组提升3倍,大肠杆菌数量降低60%,肠黏膜表面双歧杆菌的定植量提升2.5倍,证明异麦芽酮糖醇可通过抑制有害菌,为双歧杆菌创造无竞争压力的生长环境。

本文来源:西安浩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官网http://www.htswgc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