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浩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
菜单 Close 公司首页 公司介绍 公司动态 证书荣誉 在线留言 联系方式 在线招聘
您当前的位置: 网站首页 > 公司动态 >大豆肽纳米颗粒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性研究
公司动态

大豆肽纳米颗粒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性研究

发表时间:2025-11-17

大豆肽纳米颗粒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性核心取决于颗粒润湿性(三相接触角θ≈80°-100°至优)、乳液微观结构(液滴粒径1-10μm且均一)及环境适配性,通过调控颗粒改性、油相组成、水相条件,可实现常温储存3-6个月无明显分层、絮凝或破乳,满足食品、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需求。

大豆肽纳米颗粒作为天然、可生物降解的固体颗粒乳化剂,通过不可逆吸附于油-水界面形成物理屏障,替代传统小分子乳化剂稳定乳液,其稳定性需抵御重力分层、絮凝、聚结、 Ostwald熟化等破坏作用,受颗粒特性、乳液配方及环境条件共同调控,以下从稳定性评价指标、核心影响因素、调控策略展开分析。

一、稳定性核心评价指标

(一)物理稳定性指标

分层与析水率:常温储存后,乳液上层油相析出或下层水相分离的体积占比,优质乳液7天析水率<5%30天<10%

液滴粒径与多分散指数(PDI):储存期间粒径增长<20%PDI0.3,说明无明显聚结或絮凝。

zeta电位:绝对值>30mV时,颗粒间静电斥力强,乳液稳定性佳;绝对值<20mV易发生絮凝。

微观结构: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,液滴形态规则、无粘连,界面颗粒吸附均匀,无明显破乳现象。

(二)化学稳定性指标

氧化稳定性:油脂氧化产物(如丙二醛MDA)含量,储存30MDA增长<50%,避免油脂酸败导致乳液破坏。

颗粒稳定性:大豆肽纳米颗粒无明显聚集、沉淀,溶液透光率无显著变化,确保界面吸附能力稳定。

二、影响稳定性的核心因素

(一)大豆肽纳米颗粒特性

润湿性与接触角:

三相接触角θ=80°-100°时,颗粒既能锚定油相又能结合水相,界面吸附能力极强;θ<70°(亲水性过强)易脱离界面进入水相,θ>110°(疏水性过强)易聚集于油相,均导致乳液不稳定。

调控方式:通过Maillard反应接枝多糖(如葡聚糖)增强亲水性,或酰化改性提升疏水性,优化接触角至适宜范围。

粒径与形貌:

粒径50-200nm的颗粒比表面积大,界面吸附密度高,形成的屏障更致密;粒径>500nm易沉降,<20nm易穿透界面,均降低稳定性。

球形颗粒比棒状、片状颗粒的界面排列更紧密,乳液稳定性更优。

表面电荷:

大豆肽等电点(pI)约4.0-5.0pH偏离pI时颗粒表面电荷密度高(zeta电位绝对值>30mV),静电斥力抑制颗粒聚集;pH接近pI时电荷中和,易发生絮凝,乳液稳定性骤降。

(二)乳液配方参数

油相组成与比例:

油相比例10%-30%时稳定性很佳,比例<10%易因液滴间距过小发生聚结,>40%易因重力作用分层。

选择低黏度、高氧化稳定性的油脂(如橄榄油、中链甘油三酯MCT),避免高黏度油脂导致液滴迁移困难,或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过高引发氧化破乳。

颗粒添加量:

临界覆盖浓度(φc)为0.5%-2.0%(以水相质量计),添加量>φc时,油-水界面被颗粒完全覆盖,形成致密保护层;添加量<φc 时,界面覆盖不充分,易发生聚结。

水相条件:

离子强度:低离子强度(<0.1mol/L NaCl)时,静电斥力稳定;高离子强度(>0.3mol/L)压缩双电层,颗粒聚集,乳液破乳。

pH值:pH=6.0-8.0(远离大豆肽pI)时,颗粒电荷稳定,乳液析水率低;pH=4.0-5.0时易絮凝分层。

(三)环境与加工条件

温度:

常温(25℃)储存稳定性极佳;温度>60℃时,颗粒热运动加剧,界面吸附能力下降,液滴聚结速率加快;冷冻(-18℃)易导致冰晶形成,破坏界面结构,解冻后发生破乳。

剪切力:

适度剪切(如均质压力20-40MPa)可减小液滴粒径,提升稳定性;过度剪切(>60MPa)会破坏颗粒结构,导致界面吸附失效。

光照:

强光照射加速油脂氧化与大豆肽降解,降低乳液稳定性,需避光储存或添加抗氧化剂(如维生素 E)。

三、稳定性调控策略

(一)颗粒改性优化

共价改性:

Maillard反应接枝:大豆肽与葡聚糖、麦芽糊精在60℃、RH79%条件下反应24小时,提升颗粒亲水性,接触角从115°降至90°,乳液储存30天粒径增长<10%

酰化改性:用棕榈酸酐对大豆肽进行酰化,取代度0.2-0.3时,疏水性增强,界面吸附能提升,抑制液滴聚结。

非共价复合:

与多糖复合:大豆肽与黄原胶、海藻酸钠以质量比 3:1复合,利用氢键作用增强颗粒稳定性,zeta电位绝对值提升至35mV以上。

与蛋白质复合:与乳清蛋白、大豆分离蛋白复合,形成核-壳结构颗粒,界面层厚度增加,物理屏障作用强化。

(二)乳液配方优化

油相调控:

复配油脂:MCT与橄榄油按1:1复配,兼顾低黏度与高氧化稳定性,储存30MDA含量仅增长30%

添加抗氧化剂:油相中添加0.05%-0.1%维生素 E 或茶多酚,抑制油脂氧化,延长乳液货架期。

水相调控:

调节pH:将水相pH调至7.0-8.0,远离大豆肽pI,提升颗粒静电斥力。

控制离子强度:避免添加高浓度盐类,必要时添加0.1%-0.2%黄原胶,利用其增稠作用延缓液滴迁移。

颗粒添加量优化:

根据油相比例调整颗粒添加量,油相20%时,颗粒添加量1.0%-1.5%(水相质量计),可实现界面完全覆盖,乳液稳定性极佳。

(三)加工与储存条件控制

均质工艺优化:

采用二级均质:一级均质压力30MPa(破碎大液滴),二级均质压力15MPa(细化液滴、促进颗粒吸附),液滴粒径可控制在3-5μmPDI0.25

储存条件优化:

常温避光密封储存,避免温度波动、强光照射与氧气接触;需低温储存时,添加0.5%-1.0%抗冻剂(如甘油),防止冰晶破坏。

四、应用场景与稳定性要求

(一)食品领域

应用:功能性成分载体(如益生菌、茶多酚)、脂肪替代物(用于低脂食品)。

要求:常温储存3个月无分层,pH3.0-7.0范围内稳定(适配食品酸性环境),可耐受巴氏杀菌(72℃、1秒)。

(二)化妆品领域

应用:护肤品中的油脂载体、活性成分递送系统。

要求:储存6个月无破乳,耐受剪切力(适配涂抹过程),与化妆品其他成分(如防腐剂、香精)兼容性良好。

大豆肽纳米颗粒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性以“颗粒界面吸附牢固、液滴间斥力充足、配方与环境适配”为核心,通过Maillard反应接枝、多糖复合等改性手段优化颗粒润湿性与稳定性,搭配油相复配、pH调节等配方优化,可实现常温储存3-6个月的稳定效果。实际应用中需根据目标场景(食品/化妆品)的环境条件(pH、温度、离子强度)针对性调控,确保乳液在加工、储存与使用过程中保持稳定。

本文来源:西安浩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官网http://www.htswgc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