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浩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
菜单 Close 公司首页 公司介绍 公司动态 证书荣誉 在线留言 联系方式 在线招聘
您当前的位置: 网站首页 > 公司动态 >异麦芽酮糖醇在口腔崩解片中的甜味掩盖与口感优化
公司动态

异麦芽酮糖醇在口腔崩解片中的甜味掩盖与口感优化

发表时间:2025-09-25

口腔崩解片(Orally Disintegrating TabletsODTs)作为一种无需用水即可在口腔内快速崩解(通常≤60 秒)的固体制剂,核心优势在于适配吞咽困难人群(老人、儿童、卧床患者)及需快速起效的场景(如镇痛、止吐),但其研发常受限于两大口感痛点:一是多数药物(如布洛芬、喹诺酮类抗生素)自带的苦味或刺激性,直接刺激味蕾引发不适;二是崩解后易残留粗糙颗粒感、黏腻感,降低用药依从性。异麦芽酮糖醇作为源于蔗糖的功能性糖醇,凭借“温和甜味+快速溶解+低吸湿性+良好成型性”的综合特性,既能通过多机制实现药物苦味掩盖,又能优化崩解后的口腔触感,成为口腔崩解片辅料中的理想选择。

一、口腔崩解片的口感痛点与异麦芽酮糖醇的适配性

要理解异麦芽酮糖醇的作用价值,需先明确口腔崩解片的核心口感需求,及其与异麦芽酮糖醇理化特性的契合度。

(一)口腔崩解片的两大口感痛点

味觉不适:苦味与刺激性的直接冲击多数药物分子含苦味基团(如生物碱的氨基、抗生素的内酯环),在口腔崩解时会直接与味蕾的苦味受体(TAS2R 家族)结合,激活苦味信号;部分酸性药物(如阿司匹林)还会释放氢离子,刺激口腔黏膜产生灼烧感或酸涩感。这种味觉不适是导致患者(尤其儿童)拒绝用药的关键 —— 例如未掩盖苦味的盐酸小檗碱ODTs,儿童用药依从性仅30%-40%,远低于甜味优化后的85%以上。

物理触感不佳:崩解残留与黏腻感口腔崩解片需兼顾“快速崩解”与“口感细腻”,但若辅料选择不当,易出现两种问题:一是稀释剂(如乳糖、甘露醇)的结晶颗粒未充分分散,崩解后残留微小固体颗粒,形成沙砾感;二是高分子黏合剂(如羟丙甲纤维素HPMC)崩解后形成黏稠胶体,附着在舌面或口腔黏膜,产生“糊口”感,这些触感问题会延长口腔不适体验,即使苦味已缓解,仍会降低用药满意度。

(二)特性适配优势

异麦芽酮糖醇(6-O-α-D-吡喃葡萄糖基-D-山梨糖醇与1-O-α-D-吡喃葡萄糖基-D-甘露糖醇的混合物)的分子结构与理化特性,恰好针对性解决上述痛点:

温和甜味与低甜度:甜度约为蔗糖的45%-60%,无蔗糖的甜腻感、木糖醇的清凉后味,既能通过甜味信号中和苦味,又不会因甜度过高引发齁感,适配长期用药场景;

快速溶解与无残留:在唾液中30秒内可完全溶解(25℃时溶解度达 25g/100mL),溶解后形成透明低黏度溶液(20%水溶液黏度仅5-10mPas,接近纯水),无固体颗粒残留,避免沙砾感与黏腻感;

低吸湿性与成型性:相对湿度(RH)≤60%环境下吸水量仅0.5%-1.0%(远低于山梨糖醇的5%-8%),可避免片剂吸潮结块;同时可压性优异,压缩后片剂硬度达2-3kg(兼顾运输稳定性),且不影响崩解速率;

高安全性与生物相容性:在小肠内通过α-葡萄糖苷酶缓慢代谢,不依赖胰岛素(适合糖尿病患者),单次口服≤20g时无胃肠道不适,适配老人、儿童等特殊人群。

二、甜味掩盖机制:从味觉到分子的多维度阻断

异麦芽酮糖醇对药物苦味的掩盖并非简单“甜味覆盖”,而是通过“味觉拮抗-物理阻隔-分子相互作用”的协同效应,从苦味感知、药物释放、分子活性三个层面实现高效阻断。

(一)味觉拮抗:甜味信号抑制苦味感知

口腔味觉系统中,甜味与苦味存在天然拮抗关系 —— 甜味受体(TAS1R2/TAS1R3)的激活会通过中枢神经信号“压制”苦味受体(TAS2R)的信号输出,降低苦味感知灵敏度。异麦芽酮糖醇的温和甜味可精准触发这一机制:

其分子中的羟基(-OH)与甜味受体结合位点匹配,激活甜味信号通路,释放“愉悦味觉”;

这种甜味信号会提升苦味感知阈值 —— 例如原本0.1mg/mL即可感知的布洛芬苦味,添加异麦芽酮糖醇后,需 0.3-0.5mg/mL 才会被察觉。电子舌检测显示,含40%-50%异麦芽酮糖醇的布洛芬ODTs,苦味强度值从6.5(满分10)降至2.0以下,志愿者“苦味不适”评分显著降低。

(二)物理阻隔:延缓药物与味蕾接触

异麦芽酮糖醇可通过“基质包裹”或“微包衣”形成物理屏障,延迟药物分子释放,避免崩解初期药物直接刺激味蕾:

基质包裹:甜味先释放,药物后释放制备时将药物微粉(粒径<10μm)与异麦芽酮糖醇粉末充分混合压片,异麦芽酮糖醇在片剂内部形成致密基质,药物颗粒被均匀包裹。口腔崩解时,异麦芽酮糖醇优先溶解释放甜味,30秒内占据味觉主导;随后基质逐渐瓦解,药物分子缓慢释放,此时苦味已被甜味掩盖。例如盐酸左氧氟沙星ODTs中,异麦芽酮糖醇占比50%时,崩解初期(0-15秒)仅感知甜味,15-30秒药物才少量释放,苦味感知微弱。

微包衣:精准控制药物释放速率对苦味极强的药物(如盐酸小檗碱),可先用异麦芽酮糖醇溶液(10%-15%浓度)通过流化床包衣,在药物颗粒表面形成5-10μm厚的糖醇膜,这膜在唾液中缓慢溶解(溶解速率比纯异麦芽酮糖醇慢2-3倍),可确保口腔停留期间(30-60秒)药物释放率仅10%-15%(未包衣组达40%-50%),从源头减少苦味刺激。

(三)分子相互作用:降低药物苦味基团活性

异麦芽酮糖醇分子中的羟基(-OH)与少量氧化产生的羧基,可通过氢键或范德华力与药物苦味基团(如氨基、内酯环)结合,改变药物分子空间构象,降低苦味基团的活性,例如对含氨基的普鲁卡因类药物,异麦芽酮糖醇与药物的结合能达-5.2 kcal/mol(结合能越低,相互作用越强),显著低于山梨糖醇的-3.8kcal/mol,可有效削弱苦味基团与味蕾受体的结合能力。

三、口感优化路径:解决物理触感痛点

除甜味掩盖外,异麦芽酮糖醇还通过调控崩解过程、改善口腔残留、缓冲黏膜刺激,全面优化口腔崩解片的物理触感。

(一)调控崩解速率:避免“过快粗糙”与“过慢拖沓”

口腔崩解片的理想崩解时间为30-60秒:崩解过快(<20秒)易导致药物与辅料颗粒快速分散,形成粗糙悬浮液;崩解过慢(>60秒)则延长口腔停留时间,增加苦味与刺激感。异麦芽酮糖醇通过以下方式精准调控:

粒径搭配:采用“细粉(50-100目): 粗粉(20-40目)=7:3”的混合比例 —— 细粉加速溶解,粗粉增加片剂内部孔隙,促进唾液渗透,使崩解过程从“快速碎裂”变为“均匀分散”;

协同崩解剂:与超级崩解剂(如交联聚维酮PVPP、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CCMC-Na)配合,异麦芽酮糖醇溶解产生的孔隙为崩解剂吸水膨胀提供空间,进一步优化崩解均匀性,例如含5% PVPP的布洛芬ODTs中,添加异麦芽酮糖醇后,沙砾感评分从6.0(未添加组)降至2.0以下。

(二)改善口腔残留:无颗粒、无黏腻

口腔残留感的核心源于固体颗粒与高黏度胶体,异麦芽酮糖醇的特性可从根本上解决:

无固体残留:完全溶解后无任何结晶或颗粒残留,避免乳糖(高浓度下易析出结晶)、甘露醇(溶解慢易留痕)的沙砾感,志愿者“无残留感”评分达9.0(满分10);

低黏度抗黏腻:溶解后溶液黏度极低,不会像HPMC那样形成黏稠膜附着舌面,“黏腻感”评分仅1.5HPMC组达7.0),吞咽后无“糊口”体验。

(三)缓冲黏膜刺激:保护口腔黏膜

部分酸性药物(如阿司匹林)或刺激性药物会损伤口腔黏膜,异麦芽酮糖醇可通过两种方式缓解:pH缓冲:自身溶液呈弱中性(pH6.5-7.0),可中和药物释放的氢离子,避免口腔局部pH5.5(酸性环境易刺激黏膜),例如阿司匹林ODTs中添加异麦芽酮糖醇后,黏膜刺激评分从7.0降至3.0以下;

黏膜保护:溶解后在黏膜表面形成薄水化膜(通过氢键与黏膜蛋白结合),阻隔药物刺激性分子与黏膜细胞接触,体外实验显示,异麦芽酮糖醇处理后,口腔黏膜细胞对盐酸小檗碱的损伤率从 45% 降至15%

本文来源:西安浩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官网http://www.htswgc.com/